淮南長安網訊 謝家集區(qū)人民法院以愛為橋,聯(lián)合謝家集區(qū)婦女聯(lián)合會、轄區(qū)內多所學校,搭建家校社共育的溫暖紐帶。謝家集區(qū)人民法院“愛心媽媽”法官志愿者服務團隊步履不停,于兒童節(jié)前夕叩響一扇扇家門。她們用司法的溫度,將關懷與守護送進孩子們的成長天地,讓法治與愛意在家訪路上靜靜流淌。
內向花苞的悄然綻放
“還記得我嗎?”
“我記得,您是劉阿姨……”
家訪前,“愛心媽媽”便聽聞小麗(化名)性格內向,心中滿是擔憂,生怕難以打開話匣子。然而,當見面時,那個笑容燦爛、侃侃而談的小麗,瞬間驅散了所有顧慮。“愛心媽媽”與小麗并排而坐,親切交談,如春風化雨般拉近彼此距離。在溫馨的氛圍里,她們與家長深入交流,仔細詢問小麗的學習進展、心理狀態(tài)與生活點滴。根據小麗的實際需求,“愛心媽媽”量身定制家訪服務,以溫柔話語傳遞關懷,以實際行動踐行承諾,實現(xiàn) “點對點”的精準守護。
窗臺上蓬勃生長的綠蘿、墻壁上的手工畫作,無不彰顯著這個家庭溫馨健康的氛圍。茶幾上擺放著新鮮的水果,客廳書架上整齊碼放著課外讀物,家長耐心傾聽孩子講話時溫柔的眼神,都讓“愛心媽媽”倍感欣慰。“愛心媽媽”還向學校建議,根據小麗善于表達的特點,為她量身定制個性化教育方案,進一步激發(fā)她的潛能,讓小麗的性格更加陽光、更加開朗,多方位全面發(fā)展。
這不僅是一次家訪,更是司法溫度的生動詮釋,是“愛心媽媽”們用真摯愛心與細膩真情為小麗筑起的溫暖港灣。
困頓少年的心扉微光
“最近學習情況怎么樣?有沒有好好吃飯啊?”
原來,結對關愛的小明(化名)有著令人心疼的身世:10歲的他,父親早逝,母親改嫁,只能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。小明奶奶無奈地向“愛心媽媽”傾訴,老兩口年事已高,既無力輔導孫子功課,也難以照料他的日常。面對手機游戲的誘惑,小明逐漸沉迷其中,最近成績下滑明顯。
“愛心媽媽”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小明的學習進展上。她們輕輕握住小明略顯拘謹的小手,輕聲詢問課堂上的困惑,走向書桌查看小明學習環(huán)境及課外讀物,低聲與小明約定:“以后我們每周只在周五周六看一個半小時的手機,剩下的時間我們學習、陪爺爺奶奶聊天、適度運動好不好?”臨走前,“愛心媽媽”將提前準備的學習用品交到小明手中,并叮囑他在日后成長中要自強自立,積極進取,希望他能像小樹一樣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長,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家訪結束后,“愛心媽媽”們及時整理走訪記錄,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結對關愛方案。后續(xù),她們將持續(xù)跟進孩子們的成長,通過定期回訪、心理疏導、學業(yè)輔導等方式,為孩子們營造健康、溫暖的成長環(huán)境。從法庭到家門,變的是角色,不變的是守護與擔當。謝家集區(qū)法院“愛心媽媽”們用一次次家訪、一句句關懷,在司法與童真之間架起了一座溫暖的橋梁,讓法治的陽光照亮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之路。